成果名称: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东部空气污染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原理
成果依托单位:南京大学-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
主要完成单位: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赫尔辛基大学等
成果简介:空气污染是困扰我国东部(包括江苏所在的长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大气科学中的热点和难点。围绕相关问题,本中心通过多个单位和团队的联合攻关和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空气污染的发生发展趋势、年代际和长期变化规律及其相关的宏观和微观物理化学机制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揭示了我国东部空气污染加剧的关键过程和形成机制,主要包括:
(一)发现了东部地区过去几十年的空气污染显著受到天气型和大尺度环流变化的调制;
(二)揭示出空气污染与天气气候过程的双向反馈过程特别是大气边界层黑碳气溶胶的“穹顶”效应在我国东部超大城市极端灰霾污染事件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三)发现沙尘与人为气溶胶的混合可以通过非均相光化学反应促进新粒子的生成(与经典理论相悖),从而加剧细颗粒的生成并增加云凝结核,进而产生重要的环境和气候效应。
空气污染-大气边界层双向反馈机制被新的国际科学计划“泛欧 2 亚科学试验计划 PEEX”科学计划书大篇幅介绍,被列为国际上相关领域未来重要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得到沙尘混合人为污染后通过非均相光化学反应加剧 PM2.5 的形成被 Scientific Reports 评为年度空气污染类四篇精选重点文章之一,被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著名大气化学家 J. Kremer 教授发表在《自然-通讯》论文将其与其他 13 篇经典文献(其中包括 4 篇 Science、3 篇 Nature、及多篇 PNAS、Nature 子刊论文)并列以说明非均相化学重要性,并被重点综述性论文直接插图引用,引起较大的国际影响。
围绕相关工作,中心不同团队合作发表论文 60 余篇,多项成果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例如,被美国科学新闻杂志专文报道、接受美国科学杂志采访,成果被 PNAS、Chem. Rev.、自然-通讯等杂志论文引用和报道;多篇文章被列为 ESI 高引用论文。相关成果直接支撑了江苏省的大气污染防治和重大事件的空气质量保障(如南京“青奥会”、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和杭州 G20 峰会等),获得国家环境保障与应急指挥中心、以及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环境保护厅等部门的表彰与嘉奖。以相关合作为基础,南京大学获得批准成立南京大学首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并与协同中心参加单位其他相关团队围绕相关问题深入攻关,获得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的持续支持,包括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项目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气复合污染”专项重点项目 6 项(总经费超过 1.2 亿)。 |